分享個 Before & After 。
這並不是故意拿一個拍不好的 Before 來做個對比,而是透過這個前後對比更可以分享一些我自己拍照的想法。
首先為什麼會在這裡拍,以及為什麼會拍成這樣,是在看 Before 時要去思考的一個問題。可以發現在這樣的參數設定之下,現場的光線並不多,拍攝當下已經天色漸暗只剩下很微弱的漫射光。如果你不進行額外的閃燈補光,那麼第一個是人物的層次出不來,二是膚色與雜訊將會不盡理想。而因為這是一張由下而上的廣角拍攝,因此燈位就算撐到最高最高的位置你會發現燈心也大概打到人物下半身的位置,但這已經基本上讓人物的主體有吃到光線,要記得,吃到光線對於數位感光元件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元素。
Before 不能說是一張最好的前期照片(也就是有不少改善空間),但在一般的工作流程中,攝影師要心裡面想有個底說拍到幾成的重點就能夠做到最終的成果,這個「前後因素」的掌握度會影響到整個工作的速率。而為什麼已經沒啥光線了還要把人帶到這裡拍,其實就是眼睛已經看到了背後那豐富的紋理跟線條是個很美的要素在。也就是,拍的當下看相機是 Before 的狀態,但已經多少能想像到 After 最後呈現的結果。
最後,後期的調整上,邏輯就是順應著當下光線的邏輯(由天上往下)去做一次光影的重新調配。雖然因為打燈時沒辦法真的從上打下來,因此還是有一些光影的分配沒到很合理,但你會發現其實處理完後,整個視覺的感受就比原本的有張力許多。其實這樣山谷的地形最美的光影都是上而下的漸層,但其實這樣的光線拍人有一定的不討喜度,所以關於要怎麼解決這部分的種種問題,其實還有蠻多可以好好聊聊的。
Anyway,其實一個實地的拍攝與討論是很有趣的,因為你可能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也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如果有機會的話,不如一起出去拍一下,應該能分享的還有很多。